精神障碍算不算精神病(心理变态是精神病的一种吗,如果不是,二者的区别在哪?)

精神障碍算不算精神病

精神疾病,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的阴性和阳性,重阴者则癫,重阳者则狂。简要地说:阴阳失调就产生疾病。中医中药是依据这一病证进行辩证施治用药,所以取得可喜的治疗结果。对精神疾病来说西药是难以达到痊愈之目的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精神障碍算不算精神病?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有什么症状?1、影响人际交往能力

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玩耍中,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正常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一种是病人的社交能力恶化,由于长期住院,他们无法与人互动。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使其缺乏人际交往的动力。患者不愿意或活动过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导致人际沟通的困难和失败。

2、失去工作和学习能力

有些病人病得很重,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由于生病,他们失业、辞职,丧失了生存技能。他们无法满足生活和家庭的底线。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患者通常存在语言沟通问题,主要表现为语言理解困难,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患者无法理解他人所说的话,语言表达困难,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传达给他人,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

3、较低的社会功能

长期患病和住院往往导致患者社交功能的丧失。他们不知道在社会环境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他们无法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然而,由于患者的认知偏见或对疾病的理解能力有限,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周围的人无法理解和控制患者的思想和情绪,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

4、异常动作和行为

患者可能表现出许多不适应行为。这些行为问题包括:对自己或他人的严重身体威胁,如自伤或冲动攻击性行为,自我孤立,不与外界互动,有时拔头发,咬人等行为,喜怒无常,尖叫,虐待,生活不能自理,卫生不良。

精神障应该如何治疗?首先,药物治疗。这是治疗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常用方法。一般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给予其不同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两种,即抗精神障碍药物与抗抑郁药物。一般服用药物要控制好剂量,否则会伤害患者身心,家长患者病情。一般由自杀倾向的患者需要进行电休克治疗。而那些身体虚弱、不攻击他人的患者给予营养治疗。其次,精神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发病与强烈的精神创伤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精神治疗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先帮助患者分析如何对待诱发疾病的精神刺激,然后要讲明其中性质问题,帮助患者解决顾虑,多给予鼓励安慰,使患者能够自行积极接受治疗。最后,环境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对于发病当时的环境有明显的创伤性体验,所以为了使病情好转,医生等要尽量转变环境,消除不良的刺激,为患者提供一个新的环境,帮助患者走出以前的不愉快。而且,要避免患者记起以前的创伤,以免病情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精神障碍是怎么造成的?1、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遗传因素:精神障碍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不少研究提供证据表明,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病因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血缘关系愈近,遗传因素的影响就愈突出。

3、体内的异常变化因素:可能与体内代谢异常而产生某种毒物使之自体中毒有关。

4、心理因素:医学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综合医学模式),使对疾病发生的解释模式发生转变,对以往被忽视的社会,心理因素又重新给予重视。

总结:对于精神障碍我们需要做的是设法脱离致病环境,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精神治疗。当然的,也要保持心理平衡,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预防各种反应性精神障碍。

心理变态是精神病的一种吗,如果不是,二者的区别在哪?

从通俗意义来讲,心理变态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精神病”通常都是一种狭义的精神障碍,也就是精神分裂症以及相关的各种症状,再大一点也就到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就到头了。但是在精神障碍的整个分类体系中,精神障碍包括了林林总总数十种精神异常,比如神经性厌食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等。

而如强迫症和焦虑症这类精神障碍的话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子类,比如现在尚有争议的“囤积狂”也属于强迫症的范畴,同时也包括各类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为什么说心理变态严格意义上不是DSM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中所归类的一种精神障碍。

但通俗意义上它又是呢?首先要知道心理变态这个词指代的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认为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比如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连环杀手他们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情感上来看,心理变态的人存在待人冷漠、冷酷无情、缺失同理心和不会愧疚和羞愧等表现;

从行为上来看,他们目无法纪、违法犯罪、操纵他人,乃至伤害他人且手段残忍。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常,构成心理变态的整体症状特征,这也是我们通俗意义所认为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即心理变态 = 通俗意义上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属于精神疾病吗?

不正确。

心里有问题不属于精神病。

心里有问题严重的时候会产生心理疾病,但心理疾病也不是精神病;

心理疾病表现在内向,敏感多疑,自卑,胆小,没有主见,容易想太多精神压抑、情绪低落、失眠、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

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沮丧、忧伤、苦闷、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多疑、容易激怒、容易哭泣。

扩展资料: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病的办法:

1、容易产生幻觉妄想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到它的存在。比如明明没有人在场,然而病人却能够听到耳边有责骂他的声音。

这种幻觉我们称为听幻觉或幻听幻觉。幻觉的形象有时可以十分鲜明,十分生动,经常可以影响病人的情绪与行为,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

2、有情感障碍

出现精神分裂,会逐渐对亲人开始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开始任何事物都表现的冷淡,整日喜欢独处,胡思乱想。病人的情绪容易反常,明明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可以使他突然暴怒,然而他对于一件很大的事,却无动于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神疾病

苦不堪言,为何精神障碍总反复发作?

苦不堪言为何精神障碍总反复发作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有增多的趋势,在近几年的临床数据统计中发现,有部分早期患者通过系统规范治疗能够稳定病情回归正常生活。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疾病加重药物失效,一直徘徊在“稳定-复发-稳定-复发”的轨迹上,时常令自己及家人苦不堪言,也给治疗加大了难度,我们也将这类患者称为难治性精神病患者。

精神障碍反复发作有哪些危害?

精神障碍的每一次发作都可能对患者的大脑造成性损害,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

对于患者家属而言,反复精神障碍意味着亲属病情恶化,多次强制住院治疗,必须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重复治疗会增加治疗难度,使最终预后不理想。

精神障碍为什么会反复发作?

1.自认为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

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预后等均有别于其他疾病不少精神病人或家属仍寄希望于专业人士开药服用便能治好.而未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通常,认为医生只要用药物就可以帮助患者解除失眠、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

2.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一类的失眠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在急性发展的时期,即使相对及时地接受治疗,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致需要2~4周。

专业人士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有无躯体疾病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因此,大部分患者不可能马上控制住病情。有的患者家属求愈心切,对医师怀疑、指责,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更换专业人士。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有效,就反复要求专业人士给病人换用某药。

3.药物依从性差

国内首次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家属群体中有30%的被访者承认在治疗过程中曾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曾经忘记服药,这种用药的间断性可导致精神病难以有效控制,反复发作。

4.自知力不足和家属监管不到位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需要监护人严格监管,尤其是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因为每名患者的自制力不同,精神疾病需要规律的作息和长期服药才能持久控制,有些患者没有服药依从性,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若在没有家属的长期陪伴与提醒,很容易忘记服药,生活上也会回到从前的状态,疾病复发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如何防止精神障碍的复发?

1.严格遵医嘱服药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对康复期患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出院指导告诫大家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要严格的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即便是减药、停药也要咨询医生后再执行。

2.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

出院之后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不能喝酒,良好的睡眠不但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好处,还可以防止疾病的复发。

3.多和家人、医生沟通

面对重大生活事件自己难以应对时要多和家人和医生沟通,适当的排解负面情绪.同时学会怎样去应对。

4.给予适当的监督和督促

对于自知力较差的患者,家属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和服药情况,必要时给予监督和督促,确保患者出院后治疗的持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还能节约治疗成本。

对于患者来说一复发,很多时候不仅仅意味着需要再经历一次长期服药,甚至精神折磨得痛苦。

更多的是,对于整个家庭带来严峻的考验。所以,预防精神疾病复发很关键!真复发了,切莫讳疾忌医或害怕歧视。

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延误治疗引发大问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