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发病率高吗(黑色素瘤怎么形成的)

黑色素瘤发病率高吗

黑色素瘤,主要发生在下肢,且可能有淋巴道和血行转移到肝、脑、骨、黏膜等处。经常受摩擦的手掌,足底和眼部的黑痣,以及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黑痣,更容易恶变,被认为是黑色素瘤的前驱期。那黑色素瘤发病率高吗?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黑色素瘤发病率高吗?恶黑好发于20-60岁中老年,临床分型为浅表播散型黑色素瘤、恶性雀斑样痣型黑色素瘤、肢端雀斑样痣型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无色素性黑素瘤。恶黑的转移主要是经过淋巴结转移,也可通过微循环转移。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与肿瘤分期关系密切。恶黑的预后根据疾病的不同型,肿瘤的厚度和侵袭程度、范围及治疗的早晚等,都对预后有着显著的意义和影响。一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40%-100%,二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为30%,三期患者有远处转移,平均5-6个月。

黑色素瘤有良性的吗?黑色素瘤大多都是恶性的,很少有良性的,黑色素瘤又称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大多数来说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非常高,需要早期扩大手术切除,术后可以化疗及放疗预防肿瘤的复发,千万不要去用手抓,这样局部刺激不太好。

黑色素瘤早期症状有哪些?一般情况下,黑色素瘤早期症状有形状改变、出现新的痣、颜色改变等。具体分析如下:

1、形状改变:黑色素瘤通常开始于原本存在的痣上,但会变成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痣,两侧不对称,颜色也会不规则地变成黑色或其他不寻常的颜色。此外痣的大小、形状可能会变得不同寻常。

2、出现新的痣:新出现的痣,特别是突然有颜色或变化的痣,可能是黑色素瘤的信号。

3、颜色改变:周围皮肤可能会呈现出深色或灰色,持续扩散。如果身上皮肤出现比较明显地改变,应该引起重视,及时检查。

总结:出现黑色素瘤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性,所以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不管出现哪一种现象,都应该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治疗措施,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黑色素瘤怎么形成的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几乎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所以如何识别黑痣恶变,对于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一般与生就带来的黑痣、存在10年或10年以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黑痣存在恶性黑色素肿瘤恶变的情况不多,而且多数黑痣为良性,边缘整齐、均匀,呈黑色或深褐色,很容易用一条直线把它们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黑痣发生恶变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不规则地迂回和扭曲;不是清一色的黑色,而是杂色,相互交错,通常无法用一条直线将它们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初起时很小不易察觉,但呈进行性生长,待长到像铅笔上的橡皮头那般大小时,则一目了然。
如果发现如下现象,就应警惕黑痣恶变:
①成年人在近期出现的黑痣。
②原有的黑痣在一年中明显增大,颜色明显加深、发亮。
③原有的黑痣出现色变:由棕色变成黑色,或由棕色变为黑、棕色相间的花斑。
④黑痣的边缘变得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或数个痣融合,表面凸凹不平。
⑤局部出现针刺样疼痛、发痒及灼热感。
⑥长毛痣突然出现无原因的毛发脱落。
⑦黑痣色素消失,表面有结痂形成,发炎、溃烂、流水或出血。
⑧痣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出现上述一些症状时,应该及时到专科医院检查就诊,以早期发现恶性病变。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与紫外线辐射有关,专家提醒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日光照射。对于一些位于特殊部位的黑痣,如脚底、手掌、外阴等部位容易造成摩擦皮肤的黑痣,应去医院给予手术切除,以避免黑痣经常摩擦后恶变。
1、免疫因素
对于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身上,查出一种对肿瘤细胞抗原的循环抗体,这种抗体在体内与黑素瘤细胞结合在一起,肿瘤局限时,抗体水平最高,在发生转移前,抗体即明显下降或消失。在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其淋巴细胞对培养的自身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发生转移后,细胞毒作用即被血清因子封闭,所以细胞免疫反应可限制肿瘤的局部扩散,不仅是对已杀死的肿瘤有清除作用,而且对肿瘤细胞还有直接作用。
2、遗传因素
一般来说,白种人皮肤发生的黑色素瘤的概率比黑人高,那是因为有家族史多发性恶黑着有家族史的比例能达到40%左右,其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有大部分的黑色素瘤是在原有黑痣上发展的,而且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也在日渐增多。
3、紫外线因素
紫外线辐射是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因素,紫外线对人体的DNA有着直接的损害,另外还会导致全身免疫力下降。
4、内分泌因素
如果黑色素瘤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存在,那表明它与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有一定的关系。那是因为人体内的谷胱甘肽能间接的抑制络氨酸酶的活力,雌激素则能对抗谷胱甘肽的作用,而造成黑色素的生成增多,内分泌失调会影响恶性黑色素瘤有形成。
5、创伤及慢性刺激因素
色素性皮损恶变也有可能是由创伤、慢性刺激因素导致的;若用腐蚀、电烧灼等不彻底的刺激手段治疗良性痣,而引起突然播散导致死亡的病例也是存在的,但是创伤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关系还不能完全肯定。
6、原有色素痣的恶性变
一般有六成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由良性痣产生的,而且交界痣和混合痣中的交界成分也会导致恶变。对于交界痣,其主要在婴幼或儿童皮肤色素痣上,一般青春期以前很少恶变,青春期后大多交界痣都已转变成皮内痣,仅手掌、足底等少数部位在成人仍保持交界痣特性。

黑色素瘤是怎么产生的?

黑色素瘤,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这词吧。关于黑色素瘤是怎么产生的,很多专家表示黑色素瘤产生的原因并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很大关系:

1、种族因素。黑色素瘤的产生可能与种族有关。专家指出,白人黑色素瘤比有色人种的发病率高,如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高达42/10万,而黑人仅为0.8/10万。

2、免疫缺陷。黑色素瘤是怎么产生的?免疫缺陷也是导致黑色素瘤的有关因素之一。伴随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所以临床上老年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很高。

3、滥用雌激素类药物。黑色素瘤的发生还可能跟滥用雌激素类药物有关。研究发现,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因此,人们怀疑雌激素过量会刺激黑色素瘤的发生。

4、大气污染。黑色素瘤是怎么产生的?专家表示,黑色素瘤的发生还可能与大气污染相关。有害物质的大量排放破坏了臭氧层,造成紫外线滤过不充分,有害的紫外线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携手共同作用于人体皮肤,造成黑素细胞异常表达,容易引发黑色素瘤。

此外,专家还指出,卫生知识的缺乏,如对长在足部、会阴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有可能导致发生恶性转变,造成黑色素瘤的发生。

当你身体某一部位突然长了黑线、黑痣等,请重视起来,到医院确诊是否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什么病?

  什么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含义是什么?
  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每年美国有25000个恶性黑素瘤新增病例,死亡约6000人。发病率在急速上升。日光照射是危险因素,同样危险因素还包括家族史,发生恶性斑痣,较大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发育不良性痣综合征。黑人少见。
  编辑本段分类
  构成所有的恶性黑色素瘤只有一种恶性细胞类型,即被称作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色素产生细胞,但它们通过其形态,如梭形、圆柱形,而存在一些很少的区别。虽然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是决定其行为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但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每一种类型的形态基本类似。 即使它们的细胞不是黑色或暗褐色时,所有的黑色素细胞都含有色素小颗粒。在所有的病例中,都有产生黑色素——黑的色素所必需的酶。当恶性黑色素瘤扩散时,它们通常并不产生黑色素,因此被称为无色素沉着型,但是无色素沉着和有色素沉着型恶性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几乎是一样的。 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于皮肤,但有10%出现在眼部。在皮肤的最常见种类被称为表浅扩散型恶性黑色素瘤和小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术语名称即代表所描述的放大的疾病模型。 恶性黑色素瘤能够出现在一些很少见的部位,如指或趾的指甲下,或在口腔、阴道或肛门内部的黏膜上。原发的恶性黑色素瘤还发现于覆盖大脑的色素组织(脑膜)上。不要把位于指甲下的恶性黑色素瘤与真菌感染相混淆,这点很重要,尽管有时在疾病初期易犯这种错误。 眼部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前部的有色区域(虹膜)、在虹膜后面控制晶状体形态的结构(睫状体)和覆盖在眼球后面视网膜的色素层上。
  编辑本段发病原因
  黑色素细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细胞,痣细胞或真皮成黑色素细胞组成。肿瘤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层与基底细胞间排列,细胞产生色素后,通过树状突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基底细胞和毛发内。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是由于黑色素痣受到反复的摩擦、抓起和损伤而引起恶变,不适当的挖除和药物腐蚀等,可使良性黑色素痣转化成恶性黑色素瘤。孕期或生育年龄的妇女会使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迅速,提示疾病与内分泌有关。从年龄上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很少数发生在青春期前。据报道:84%恶性黑色素瘤来自良性痣。据Wieeio报告,由于痣太小的缘故,许多病人患病初期都没有注意到。有人认为良性痣是恶性黑色素瘤的最大根源。 中医认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由于风邪搏于血气,变化所生;或脉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而成;肾中浊气混于阳,阳气收束所致,和血凝气滞等因素有关。 正常黑色素细胞瘤变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与下列因素可能有关: (1)大气污染 氟里昂等有害物质的大量排放破坏了臭氧层,造成紫外线滤过不充分,有害的紫外线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携手共同作用于人体皮肤,造成黑素细胞异常表达,引发黑素瘤。 (2)爱美之心作怪 许多人为了追求皮肤的洁嫩而大量使用化学类化妆品,造成化学性皮肤污染,甚至有人用化学腐蚀剂去除掉皮肤上的黑痣,结果适得其反,刺激了黑素细胞的过度增殖。 (3)卫生知识缺乏 对长在足部、会阴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未引起足够重视,凭其长期受到挤压与摩擦,终致其发生恶性转变。 (4)滥用雌激素类药物 研究发现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因此,人们怀疑雌激素过量会刺激黑色素瘤的发生。 (5)免疫缺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寿命明显延长。伴随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衰退。研究发现,免疫功能低下是黑色素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临床上老年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很高。 (6).良性黑色素斑块 即黑痣,其中交界痣最易恶变,混合痣较少,而内皮痣则极少恶变。但头皮黑色素瘤多数并非黑痣转变而来,故有人认为本病不完全与黑痣有关。 (7).种族 白人比有色人种发病率高,如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高达42/10万,而黑人仅为0.8/10万。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病变多发生于真皮和表皮交界处,瘤细胞类似痣细胞,但明显异型,细胞间质和细胞内充满黑色素,根据细胞形态和黑色素量的不一,可分5型: 1.大上皮样细胞 多见,细胞呈多边形。 2.小上皮样细胞 核大而不典型。 3.梭形细胞 胞质呈原纤维样,核大染色深。 4.畸形细胞 为单核或多核。 5.树枝突细胞 比正常黑色素细胞大,胞核异型,瘤细胞对酪酶呈强阳性反应,含黑色素少时,在HE切片内难以证实,故有“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之称,但若用银染色,在少数细胞内仍可检出黑色素。
  编辑本段黑素细胞
  多数恶性黑素瘤均起源于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约40%~50%发生于色素痣(参见第125节痣和发育不良性痣)。恶性黑素瘤在儿童中很少见,但可源于出生即有的非常巨大的色素痣。晕痣通常会自行消失但在极少数病例会成为黑素瘤。虽然怀孕期易罹患黑素瘤,但妊娠并不增加色素痣恶变为黑素瘤的可能性。在怀孕期间,痣的形状和大小常有变化。以下危险信号提示色素痣恶变:大小改变,颜色改变,变红,变白,变蓝,特别是色素沉着区向周围正常皮肤扩散;表面特征改变,质地形状的改变;尤其是痣周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可能有出血,溃疡,瘙痒或疼痛等表现。 恶性黑素瘤在大小,形状和颜色(通常色素沉着)及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倾向方面均有不同。该肿瘤扩散迅速,可在诊断数月后死亡。早期,非常表浅的病损5年治愈率可为100%。所以治愈率取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编辑本段症状
  黑色素瘤发生于中老年人较多,男比女多发。好发下肢足部,其次是躯干、头颈部和上肢。症状主要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初起可于正常皮肤发生黑色素沉着,或者色素痣发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硬度增加,伴有痒痛感觉。黑色素瘤的病损有的呈隆起、斑块及结节状,有的呈蕈状或菜花状。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型,向四周扩散者则出现星状黑斑或小结节。常见表现是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者以区域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到晚期由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诸器官。

  编辑本段临床分型
  1)表浅蔓延型 最多见,约占70%。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多发于肢体,男性好发于躯干。其恶性程度介于雀斑型和结节型之间。早期表现为棕黄色、棕色、蓝色或黑色,大多数可呈玫瑰红或桃红色,其边缘呈锯齿状,并使皮肤纹理消失。辐射生长期持续1~12年,此期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不到5%。 (2)雀斑型 占10%~15%,为四型中恶性程度最低的一种。好发于头、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于60~70岁,女性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黄色或棕色病灶。当辐射生长伴有垂直生长时,局部呈灶性隆起,颜色仍为棕黄色,淋巴结转移率为25%左右。 (3)结节型 为四型中恶性度最高的一型,占12%左右,好发于5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背部。临床为灰色带有桃红色彩的结节,当病灶继续生长时其颜色变成蓝黑色,呈紫黑果酱样圆顶形或息肉样块物,垂直生长为其唯一生长方式,病程进展迅速,一般持续数月至1 年,并较早发生溃疡和淋巴结转移。本型预后较差。 (4)肢端色斑样黑素瘤 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辐射生长期皮损为棕黄、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见不规则的棕黄或棕褐色条纹由甲床向近端扩展,辐射生长期持续1年左右,不及时处理则进入垂直生长期,病灶呈结节状隆起,淋巴结转移率亦随之增加,预后亦差。
  编辑本段临床分期
  根据原发灶的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有否远隔转移等结果来估测病期。 (1)Ⅰ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2)Ⅱ期: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3)Ⅲ期:伴有远处转移。 总体上,若色素性皮损有下列改变者常提示有早期恶黑的可能: (1)颜色 杂色为恶性病变的信号。雀斑型和表浅蔓延型常在棕色或黑色中参杂红色、白色或蓝色,其中尤以蓝色更为不好。 (2)边缘 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 (3)表面 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片状脱屑,时有渗血、渗液,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围皮肤 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成白色、灰色。 (5)感觉异常 局部发痒、灼痛或压痛。
  编辑本段诊断
  有两种分类系统可用于Ⅰ期黑素瘤的评估:(1)根据Breslow的描述,从表皮颗粒层至肿瘤侵犯的最深处作为测量黑素瘤的深度。(2)根据Clark的分类,肿瘤侵犯的解剖学的深度。在Clark的分类中,Ⅰ级表示黑素瘤仅局限于表皮;Ⅱ级黑素瘤已侵犯真皮的乳头层;Ⅲ级黑素瘤已经广泛累及乳头层;Ⅳ级黑素瘤侵犯真皮网状层;Ⅴ级表示黑素瘤侵犯了皮下脂肪。Breslow厚度及黑素瘤累及的深度的(Clark等级)的增加与较差的预后有关。
  编辑本段鉴别
  鉴别诊断包括基底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症,发育不良痣,蓝痣,皮肤纤维瘤,各种型别的痣,血管瘤(特别是手和足),静脉湖,化脓性肉芽肿和疣。如果有疑问,必须进行稍超出病损的全层皮肤活检。对小病损行切除活检,对较大病损行切开活检。连续切片活检能确定黑素瘤的浸润深度,彻底的根治性手术必须在有明确的组织学诊断以后才可进行。 色素性损害需要切除或活检的标准有:病损近期增大,变黑,出血或溃疡变。但是,以上症状常表示黑素瘤已侵入皮肤深层。当皮损出现颜色改变(如褐色或黑色混有红,白或蓝色背景),可见到或能触及的不规则隆起,边缘呈角形锯齿或有切迹,则应对皮损立即进行活检,能作出早期诊断。对于色素性损害用皮肤镜(一种改良的浸油的眼镜)检查有助于区别黑素瘤和良性病损。 组织学判断治疗和预后主要通过显微镜观测黑素瘤组织学上的浸润深度而决定。组织学分级需要进行充分的活检。中枢神经系统和甲床下黑素瘤一般不用这些系统进行分类。 淋巴细胞的浸润深度反映了患者的免疫应答系统,与浸润的程度及预后有关。如果淋巴细胞仅在大多数表浅病损中浸润,则治愈的机会较大,反之,随着浸润的深度的增加,治愈的机会明显下降。
  编辑本段检查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时,最高阳性率可达89%。 2.用Vacca双PAP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 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
  编辑本段预后和治疗
  与肿瘤浸润的深度相比,诊断时肿瘤的分型对生存率的评估重要性不大(表126-1)。 恶性黑素瘤的转移通过淋巴管和血管。局部转移会形成色素或非色素性的卫星丘疹或结节。也可出现皮肤或内部器官的直接转移,亦可在原发损害发现前出现转移性结节。粘膜的黑素瘤似乎病损较局限,但预后较差。 治疗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尽管对肿瘤边缘切除的范围还存在着争论,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当肿瘤厚度<1mm,应切除距肿瘤边缘约1.0cm的正常皮肤。较深的病损则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术和前哨淋巴结的活检。 黑色素瘤 – 治疗 治疗黑素瘤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尽管对肿瘤边缘切除的范围还存在着争论,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当肿瘤厚度<1mm,应切除距肿瘤边缘约1.0cm的正常皮肤。较深的病损则需要根治性的外科手术和前哨淋巴结的活检。 恶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恶性雀斑痣通常通过局部广泛切除来治疗,如果需要可以进行植皮。大剂量X线治疗的效果远较外科手术差。应在皮损增大前,尽早切除恶性雀斑痣。除监控的冷冻外科治疗外,其他大多数治疗达不到足够的深度以去除受累的毛囊。 播散性或结节性黑素瘤需要广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内的组织。如果有淋巴结累及,应治疗性切除淋巴结并进行组织学检查。 侵犯较深的恶性黑素瘤和局部或远处发生转移的恶性黑素瘤可以进行化疗(达卡巴嗪,亚硝基脲,卡莫司丁,罗莫司丁)。预后较差。顺铂及其他化疗法还在研究中。应用卡介苗以改善患者免疫应答反应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是新的免疫疗法(如白介素-2,淋巴因子和活化杀伤细胞)是有一定前途的。用黑素瘤抗原作为疫苗可能也会成为一种治疗方法。
  疫苗治疗
  美国AVAX技术公司宣布在澳大利亚推出该公司科研人员研制的一种有效治疗黑素瘤的AC疫苗。 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皮肤癌,往往在医生作出诊断之前,癌细胞已扩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亚是黑素瘤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每年大约有上万人患病,1000人因此丧生。 AC疫苗适用于黑素瘤三期病人。进入这一阶段后,患者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淋巴系统。研究人员通过向表面蛋白质植入疫苗分子,达到加强免疫系统,形成抗体的效果。
  外科治疗
  1.活检手术:对疑为恶性黑色素瘤者,应将病灶连同周围0.5cm~lcm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作病理检查,如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则根据其浸润深度,再决定是否需行补充广泛切除。一般不作切取或钳取活检,除非病灶已有溃疡形成者,或因病灶过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毁容或致残而必须先经病理证实者,但切取活检必须与根治性手术衔接得越近越好。世界卫生组织恶性黑色素瘤诊疗评价协作中心在一组前瞻性分析中认为切除活检非但对预后没有不良影响,而且通过活检可了解病灶的浸润深度及范围,有利于制订更合理、更恰当的手术方案。 2.原发病灶切除范围:老观点主张切除病变时一定包括5厘米的正常皮肤已被摒弃。大多数肿瘤外科学家对薄病变,厚度为≤1mm,仅切除瘤缘外正常皮肤1cm,对病灶厚度超过1mm者应距肿瘤边缘3cm~5cm处作广泛切除术。位于肢端的恶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术。 3.区域淋巴结清除术 (1)适应症:在美国大多数肿瘤外科医生持如下治疗态度:①病变厚度≤1mm者,转移率甚低,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不能指望其能改变远期预后;②病变厚度> 3.5cm~4mm者隐匿性远处转移的可能性高,远期存活率也相对的低(20%~30%),即使做了预防性淋巴结清除术亦难望在存活率上会出现有意义的提高。尽管如此,主张只要尚无远处转移灶可查,便应做预防性淋巴结清除术者大有人在;③厚度介于上述二类之间的病变,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相当高,是做预防性淋巴结清除术可望提高生存期最佳对象。 (2)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作颈淋巴结清除时,原发灶位于面部者应着重清除腮腺区,颏下及颌下三角的淋巴结;如病灶位于枕部,重点清除颈后三角的淋巴结。发生于上肢的恶性黑色素瘤需行腋窝淋巴结清除,发生在下肢者应做腹股沟或髂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发生于胸腹部的恶性黑色素瘤则分别作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4.姑息性切除术:对病灶范围大而伴有远处转移等不适于根治性手术者,为了解除溃疡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条件许可,可考虑行减积术或姑息性切除。
  放射治疗
  除了某些极早期的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对放射治疗有效外,对其他的原发灶一般疗效不佳。因此对原发灶一般不采用放射治疗,而对转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疗。目前常用放射剂量为:对浅表淋巴结、软组织及胸腔、腹腔、盆腔内的转移灶,每次照射量≥500cCy,每周2次,总量2000~4000cCy,对骨转移灶每次 200~400cCy,总量3000cCy以上。
  化学治疗
  1.单一用药 (1)亚硝脲类药物:对黑色素瘤有一定疗效。综合文献报道、BCNU治疗122例黑色素瘤,有效率为18%,MeCCNU治疗108例,有效率17%,CCNU治疗133例,有效率13%。 (2)氮烯咪胺(DTIC):由于DTIC的出现,使黑色素瘤的治疗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药物。GaiIanl报道DTIC的疗效最好,治疗28例黑色素瘤,每次剂量为350mg/m2,连用6天,28天为一疗程,有效率为35%。 2.联合用药:恶性黑色素瘤对化疗不甚敏感,但联合用药可提高有效率,减低毒性反应,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如下: (1)DAV方案(DTIc、ACNu、VCR)为黑色素瘤的首选化疗方案。用药方法:DTIcloo~200mg,iv d1~5ACNUl00mgiv d1VCR 2mg iv d1,每21天重复1次。 (2)DDBT方案(DTIC、DDP、BCNU、TAM)用法:DTIC220mg/m2,静注d1~3/3w、DDP 25mg/m2,静滴d1~3w、BCNUl50mg/m2,静注d1/6w、TAM10mgPO,2/d。有效率52.5%。 (3)CBD方案(CCNU、BLM、DDP)用法:CCNU 80mg/m2,口服,d1/6w,BLMl5u/m2,静注d3~7/6w、DDP 40mg/m2,静注d8/6w。有效率48%。
  免疫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自行消退,说明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卡介苗(BCG)能使黑色素瘤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集中于肿瘤结节,刺激病人产生强力的免疫反应,以达治疗肿瘤的作用。BCG可用皮肤划痕法、瘤内注射和口服。对局部小病灶用BCG作肿瘤内注射,有效率可达75%~90%。近几年试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2(ILA-2)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等生物反应调节剂,取得一定效果。
  编辑本段恶性雀斑痣黑素瘤
  恶性雀斑痣黑素瘤和恶性雀斑痣通常通过局部广泛切除来治疗,如果需要可以进行植皮。大剂量X线治疗的效果远较外科手术差。应在皮损增大前,尽早切除恶性雀斑痣。除监控的冷冻外科治疗外,其他大多数治疗达不到足够的深度以去除受累的毛囊。 播散性或结节性黑素瘤需要广泛切除包括深筋膜在内的组织。如果有淋巴结累及,应治疗性切除淋巴结并进行组织学检查。 侵犯较深的恶性黑素瘤和局部或远处发生转移的恶性黑素瘤可以进行化疗(达卡巴嗪,亚硝基脲,卡莫司丁,罗莫司丁)。预后较差。顺铂及其他化疗法还在研究中。应用卡介苗以改善患者免疫应答反应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是新的免疫疗法(如白介素-2,淋巴因子和活化杀伤细胞)是有一定前途的。用黑素瘤抗原作为疫苗可能也会成为一种治疗方法。
  编辑本段皮肤癌克星黑素瘤疫苗问世
  美国AVAX技术公司宣布在澳大利亚推出该公司科研人员研制的一种有效治疗黑素瘤的AC疫苗。
  编辑本段黑素瘤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皮肤癌
  往往在医生作出诊断之前,癌细胞已扩散到病人全身。澳大利亚是黑素瘤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每年大约有上万人患病,1000人因此丧生。 AC疫苗适用于黑素瘤三期病人。进入这一阶段后,患者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淋巴系统。研究人员通过向表面蛋白质植入疫苗分子,达到加强免疫系统,形成抗体的效果。
  编辑本段恶性黑色素瘤
  此癌一部分由黑色素痣恶变而成,另一部分则在正常皮肤或雀斑基础上演变而来。其演变的真正原因尚未明了,但外伤或各种外在刺激则被视为诱因。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但以老年人较多见。 本病初起在睑缘或眼睑皮肤有色素结节,逐渐变为蕈状肿大,内中所含色素多寡不一,但发展迅速,易造成广泛而高度的转移,其转移途径由淋巴结或血路转至内脏。但亦有多年静止,或仅缓缓增大者。若迅速溃破者,多在短期内转移。病程短者1~2个月,长者可达10~20年不等。患者每因肿瘤的反复出血,或合并感染而来就医。 以上几种恶性肿瘤,在治疗上一般分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二类。分述如下: (1)手术治疗:一般瘤肿体积小于10毫米者,无须先做活检,只作一次完全的切除后即送活检,切除线须离开瘤体稍远稍深,恶性低者少切,反之恶性高者多者,一般根据Ring氏提出的在距瘤体4~8毫米之间。但亦有人提出可达15毫米以上者。如送检组织仍有肿瘤组织发现,可再行切除及合并其他方法治疗。瘤肿切除后,整复问题须按具体情况处理。 (2)非手术疗法:指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因基底细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如癌体离睑缘较远和累及范围较小者,可以单独应用放射治疗,其治愈率可达90%以上(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报导)。但放射治疗亦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放射性皮炎、角膜炎及白内障等,亦间有继发青光眼者。如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均告失效,而癌肿又已转移到颅内等处,则只能给予其他疗法。
  编辑本段病理改变
  (一)病理分型 1.浅表扩展型。约占70%,可见于体表任何地方。先沿体表浅层向外扩展,稍久方向纵深扩向皮肤深层,即所谓病之“垂直发展期”。 2.结节型。约占15%,也见于体表任何一处。以垂直发展为主,侵向皮下组织,易于发生淋巴转移,更较致命性。 3.肢端黑痣型。约占10%,多发生于手掌、足底、甲床及粘膜等处。 4.雀斑痣型。约占5%,发生自老年人面部已长期存的黑色雀斑。此型做水平方向生长,可向四周扩出2cm~3cm或更多。 5.辐射生长的未分型恶性黑色素瘤。 6.巨大毛痣恶变的恶性黑色素瘤。 7.口腔、阴道、肛门粘膜来源的恶性黑色素瘤。 8.原发部位不明的恶性黑色素瘤。 9.起源于蓝痣的恶性黑色素瘤。 10.内脏恶性黑色素瘤。 11.起源于皮内痣的儿童期恶性黑色素瘤。 (二)生长方式 根据瘤细胞生长扩散的方式,可分为辐射生长期和垂直生长期。瘤细胞沿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之间离心性地向四周蔓延生长称为辐射生长,常见于雀斑型、表浅蔓延型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阶段,可持续数年,由于在此期内原发灶不向或极少向淋巴道转移,作比较简单的手术切除即能获得较好疗效。当肿瘤向真皮层、皮下组织深部浸润时称为垂直生长,结节型黑色素瘤可不经辐射生长期直接进入垂直生长期,此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三)浸润深度 在恶性黑色素瘤研究上一个真正里程碑性的发展是认识到转移的危险性和预后与病变厚度及侵犯皮肤的层次密切相关。以毫米测量恶性黑色素瘤病变的厚度是较为准确而且在各病理学家之间成为可对比的标准,现已成为估量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和判断预后的准绳。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诊疗中心都十分推祟Breslow于1970年提出的目镜测微器直接测量肿瘤的厚度来估计预后,他们将肿瘤厚度分为≤0.75mm、0.75~1.5mm和>1.5mm3档,有的作者将>1.5mm者再分成几档,以进一步观察肿瘤厚度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为了仔细详查皮肤的病变,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镜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损有下列改变者常提示有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颜色: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②边缘: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③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④病灶周围皮肤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白色、灰色。⑤感觉异常: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当发生上述变化时,强烈提示有恶性黑色素瘤之嫌,可以说皮肤痣一旦出现任何变化均应行切除活检术,以除去恶性黑色素瘤,毫不为过。
  编辑本段运动是防治癌症的最佳方法
  1、运动能使人吸收比平常多几倍至几十倍的氧。美国的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吸氧量增多,呼吸频率加快,通过体力气体交换,可将一些致癌物质排出体外,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即使得了癌症,身体康复较快,也能延长生命。 2、运动可大大减少体内多余的脂肪,运动后出汗可使体内的铅、锶、镍和铍等致癌物质随汗水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防癌的作用。 3、运动可使人血液循环加快许多,癌细胞就好似湍流中的小砂子一样,不易站住脚跟,也不容易转移,且易被免疫系统清除。实验证明,机体处在运动状态时,每小时从血液中分泌出的干扰素较之平时要增加一倍以上,而干扰素的抗癌能力,早已在观察中得到证实。 4、运动可使人体某些生殖激素大大减少,甚至停止生产。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生殖激素也癌症密切相关,人们从年轻时就开始运动可明显减低癌症发病率。 5、运动有改善人的情绪,消除忧眠和烦恼,在心理上减轻人体免疫系统的压力。临床资料表明,患癌症的病人,大多是有情绪忧郁或受到精神创伤的。对他们来说,经常进行深呼吸运动,散步或跑步,作柔软体操,作伸展运动,游泳、骑车或参加集体运动,可给他们带来身心愉快和欢畅,可帮助消除紧张情绪,减少忧眠,改善自我形象。国外医生把运动比作“温和的抗忧郁素”,把它称之为“西方式的气功”。 6、运动能锻炼意志,增强战胜癌症的信心和毅力。信心和毅力对战胜许多疾病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位诗人曾说过:“信心是半个生命”。当人患病尤其是患了癌症之后,要有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巨大的毅力,乐观的情绪,超大的勇气,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压倒病魔的气概。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黑色素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黑色素瘤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黑色素瘤的病因 10.1 良性黑色素斑块 10.2 阳光和紫外线照射 10.3 种族 10.4 其他 11 发病机制 11.1 大上皮样细胞 11.2 小上皮样细胞 11.3 梭形细胞 11.4 畸形细胞 11.5 树枝突细胞 12 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 12.1 按其形态分为2型 12.1.1 结节型黑色素瘤 12.1.2 浅表型黑色素瘤 12.2 临床分期 13 黑色素瘤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5 黑色素瘤的诊断 16 鉴别诊断 16.1 具有黑色素性的病变 16.2 非色素性病变 17 黑色素瘤的治疗 17.1 手术切除 17.2 物理治疗 17.3 化学治疗 17.4 免疫治疗 18 预后 18.1 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18.2 淋巴结转移情况 18.3 病灶部位 18.4 年龄与性别 18.5 手术方式 19 相关药品 附: 1 治疗黑色素瘤的穴位 1 拼音 hēi sè sù liú

2 英文参考 melanmoa

3 概述 黑色素瘤(melanmoa)又称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人,发生于皮肤者以足底部和外阴及 *** 周围多见,可以一开始即为恶性,但通常由交界痣恶变而来。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黑色素瘤多数是在色素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少数发生于正常皮肤或粘膜的色素细胞。黑色素瘤于19世纪初由Garswell命名,1894年Paget提出来源于黑痣。

凡黑痣色素加深、体积增大、生长加快或溃破、发炎和出血等常是恶变的象征。此瘤也可发生于粘膜和内脏器官。黑色素瘤的组织结构呈多样性,瘤细胞可呈巢状、条索状或腺泡样排列。瘤细胞可呈多边形或梭形,核大,常有粗大的嗜酸性核仁,胞浆内可有黑色素颗粒。也有胞浆内没有黑色素颗粒的黑色素瘤,称为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但多巴反应可为阳性。电镜下,则可见其胞浆内含有少数典型的黑色素小体(melanosome)或前黑色素小体(premelanosome),有助于诊断。黑色素瘤的预后大多很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道转移。因此,本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4 疾病名称 黑色素瘤

5 英文名称 melanoma

6 黑色素瘤的别名 黑色素细胞瘤;黑素瘤

7 分类 神经外科 > 头皮和颅骨疾病 > 头皮肿瘤

肿瘤科 > 头部肿瘤 > 头部其他肿瘤 > 头皮肿瘤

8 ICD号 D03.4

9 流行病学 黑色素细胞瘤占皮肤肿瘤比例不到10%,白种人比有色人种多见。好发于成年人,并随年龄增长发病数增加。

10 黑色素瘤的病因 黑色素细胞瘤可可由表皮黑色素细胞,痣细胞或真皮成黑色素细胞组成。肿瘤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层与基底细胞间排列,细胞产生色素后,通过树状突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基底细胞和毛发内。正常黑色素细胞瘤变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与下列因素可能有关:

10.1 良性黑色素斑块

良性黑色素斑块即黑痣,其中交界痣最易恶变,混合痣较少,而内皮痣则极少恶变。但头皮黑色素瘤多数并非黑痣转变而来,故有人认为本病不完全与黑痣有关。

10.2 阳光和紫外线照射

头皮黑色素瘤多见于曝光部位,根据以色列统计,农业工人的年发病率15.4/10万,较城市者高,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则比居住在山区者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增长1倍以上,估计与大气臭氧层破坏以及皮肤受到紫外线过度照射有关。

10.3 种族

白人比有色人种发病率高,如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高达42/10万,而黑人仅为0.8/10万。

10.4 其他

遗传、外伤、慢性机械 *** 等因素,也可为致病因素。

11 发病机制 病变多发生于真皮和表皮交界处,瘤细胞类似痣细胞,但明显异型,细胞间质和细胞内充满黑色素,根据细胞形态和黑色素量的不一,可分5型:

11.1 大上皮样细胞

多见,细胞呈多边形。

11.2 小上皮样细胞

核大而不典型。

11.3 梭形细胞

胞质呈原纤维样,核大染色深。

11.4 畸形细胞

为单核或多核。

11.5 树枝突细胞

比正常黑色素细胞大,胞核异型,瘤细胞对酪酶呈强阳性反应,含黑色素少时,在HE切片内难以证实,故有“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之称,但若用银染色,在少数细胞内仍可检出黑色素。

12 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 黑色素瘤发生于中老年人较多,男比女多发。好发下肢足部,其次是躯干、头颈部和上肢。症状主要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初起可于正常皮肤发生黑色素沉着,或者色素痣发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硬度增加,伴有痒痛感觉。黑色素瘤的病损有的呈隆起、斑块及结节状,有的呈蕈状或菜花状。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型,向四周扩散者则出现星状黑斑或小结节。常见表现是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者以区域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到晚期由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诸器官。

病变部位头皮如有黑色素斑或黑痣,因理发、洗头、搔痒的反复 *** 或长期戴帽压迫磨擦,表皮糜烂,依附的毛发脱落,并逐渐增大发生瘤变。

12.1 按其形态分为2型

12.1.1 (1)结节型黑色素瘤 结节型黑色素瘤病变呈结节状高出皮面,颜色多呈黑色,也可为褐色,蓝黑色,灰白色和淡红色,周围绕以红晕,表面光滑,呈息肉样或菜花样,发展迅速可自行溃破而渗血。此型很早发生转移,出现预警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并常转移至肺、脑、肝等脏器。转移前接受治疗者,5年生存率为50%~60%。

12.1.2 (2)浅表型黑色素瘤 浅表型黑色素瘤或称湿疹样样癌,生长较慢,转移也较迟。5年生存率为70%。

12.2 临床分期

根据原发灶的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有否远隔转移等结果来估测病期。

(1)Ⅰ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2)Ⅱ期: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3)Ⅲ期:伴有远处转移。

13 黑色素瘤的并发症 晚期可能并发淋巴结等部位的远隔转移。

14 实验室检查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时,最高阳性率可达89%。

2.用Vacca双PAP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 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

15 黑色素瘤的诊断 黑色素瘤诊断一般不难,少数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检查证实。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双PAP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及色素原检查有助于诊断,对“无色素”或少色素黑色素瘤的诊断以及鉴别良性痣细胞瘤及其是否恶变均有帮助。

16 鉴别诊断

16.1 具有黑色素性的病变

(1)幼年性蓝色素瘤,为良性,呈紫红色豆粒大小结节,色素分布均匀,边缘光滑,无毛发,局部皮肤变薄,切片检查黑色素缺如。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3)头皮纤维瘤,生长缓慢,表面常有均匀色素,界限清楚,瘤质常较硬,与表皮粘连紧密。

(4)日光性雀斑样样痣,多见于老年人,日光曝晒部位,色素均匀,边缘整齐。

(5)某些血管性疾病,如头皮血管瘤、栓塞性毛细血管性动脉瘤等。

16.2 非色素性病变

非色素性病变与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类似,如化脓性肉芽肿,有局部炎症史,鉴别不难。

17 黑色素瘤的治疗

17.1 手术切除

宜早期施行对原发瘤的切除,若冷冻切片证实为黑色素瘤,则手术应做扩大切除。传统理论认为切除范围应包括瘤外5cm区域。但近年来倾向于同意Mohs的观点,认为面部只需切除瘤外1cm区域,其他部位黑色素瘤切除瘤外2cm区域即已足够。术后4~6周,可根据头皮淋巴结引流方向作区域性头颈部淋巴清除,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17.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适用于浅表型和早期病变,可用激光或液氮,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17.3 化学治疗

对已转移者,化疗可延缓病情恶化。

(1)抗黑色素瘤素(三嗪咪唑胺,简称DIC或DTIC),每天2.5mg/kg加入150ml 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快速静脉滴注(10~15min),连用10天为一疗程,3周后可做第2疗程。具有抑制骨髓和胃肠道反应及感冒样症状。应用第2疗程前须做白细胞数检查。对晚期患者可试行同侧颈外动脉插管,便于多次连续注射治疗,以提高疗效。

(2)双氢氯乙亚硝脲(BCNU),每天2.5mg/kg加入250~500ml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连用3周为一疗程。

(3) 洛莫司汀(CCNU)200mg一次口服,每6周1次,服药前注射甲氧氯普氯普胺(灭吐灵)以防呕吐。洛莫司汀(CCNU)亦具有抑制骨髓作用,需反复检查白细胞数。

17.4 免疫治疗

应用自身肿瘤制成的疫苗,皮内注射,每周1~2次。此外,可选用阿地白介素(白细胞介素2)(每天2万U,20天为一疗程)、卡介苗接种、转移因子、左旋咪唑、LAK细胞、中草药等以提高免疫力。

18 预后 黑色素瘤复发和转移率均较高,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

18.1 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一组恶性黑色素随访的结果,预后与肿瘤厚度有密切关系。肿瘤≤0.75mm者,5年生存率为89%,≥4mm者仅25%。

18.2 淋巴结转移情况

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7%,而有淋巴结转移者仅31%。生存率还与淋巴结转移的多少有关。

18.3 病灶部位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部位与预后有关。发生于躯干者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为41%;位于头部者次之,5年生存率为53%;四肢者则较好,下肢者5年生存率为57%,上肢者60%;发生于黏膜的黑色素瘤预后则更差。

18.4 年龄与性别

一般认为女性病人明显好于男性,年龄轻者比年老者为好。

18.5 手术方式

即肿瘤厚度与切除范围有关,厚度≤0.75mm,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2~3cm;>4mm者距离肿瘤边缘5cm范围的广泛切除。不符合规格的区域淋巴结清除术,常会促进肿瘤向全身播散,影响预后。

19 相关药品 氧、醋酸、葡萄糖、洛莫司汀、甲氧氯普胺、转移因子、左旋咪唑

治疗黑色素瘤的穴位 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