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身体哪些部位需进行保暖(中医专家建议:冬季养生,日常做好五保暖)

寒冬时节身体哪些部位需进行保暖

隆冬时节,大家都很畏惧外界的寒冷,零下的温度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大家都不敢外出,除了增加衣服外,没有任何办法,但仅仅添衣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寒冬做好保暖工作,那么寒冬时节身体哪些部位需进行保暖?脚部保暖需要做哪些事情?。

1、寒冬时节保暖部位

1、头:防头寒外出要戴帽子保暖

由于冬季天气多伴有风,且常常寒流侵袭,如果只注意身上穿得暖和,而不注意外出时戴帽子,不仅热能会从头部散发,而且又因屋内温度高于户外,还很容易受寒感冒。因此,外出应戴帽子,尤其晨练者更不能麻痹。

2、鼻子: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老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3、脖子: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条得体的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

4、肺: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

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5、背:防背寒睡觉多穿防寒内衣

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加重。因此,老年人冬季最好增添一件背心。以棉或丝绵为宜,保温隔寒性能好。夜间起床时应披衣防感冒。

6、脚: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疗专家介绍,足浴要注意三点。

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足部皮肤皲裂者及足部外伤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2、脚部保暖方法

1、舒服:睡前泡泡脚

睡前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个好处相信大家都知道,特别是现在冬季,最适合不过了,常以温水泡脚,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对身体很有益。对于老人们来说,睡前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御寒,还可以改善睡眠。

张大东主任指出:身体健康的人泡脚、泡温泉都没问题,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可能会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贴士:特别提醒老年人,泡脚时间要短一些,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

2、暖和:放个热水袋

睡觉时在脚的旁边放置暖水袋,不仅能够增温,还能起到恒温的作用,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贴士:就寝前将热水袋塞进被窝上半身或足部等位置,暖被窝,加快入睡。

3、健康:多锻炼身体

冬季让人变懒,由于天气寒冷更是不想动,其实冬季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预防某些疾病。锻炼可以增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抵抗力,促进患者经络通畅,避免出现僵直挛缩甚至是肌肉萎缩的现象。但选择何种锻炼方式则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行,对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言,甩手、捶背、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方式或许更为合适。

脚部的活动可使脚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穴位、神经末梢得到锻炼,并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改善脚部供热状况。

贴士:睡前2小时,进行20分钟~5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慢跑、快速走、一般性体操,使身体发热,这样双脚也会发热。

中医专家建议:冬季养生,日常做好五保暖

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最近的天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气温骤然变化,一些季节病也容易找上门。医院最近一段时间,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多。其实,这一时节保护身体,合理 养生 能够很好地未病先防、强身健体。

冬季如何 养生 ?日常生活中大家有哪些常见误区?威海市立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于明给出以下建议: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于明介绍,进入冬季,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 养生 则当顺应养藏之道,封藏保存阳气。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冬季在五行中应肾脏,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

“从中医理论角度,肾脏就像一台发动机,为人体提供动力,只有肾气足,我们的身体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冬天的天气变化,也能为明年储存足够的能量。”于明形象地比喻道,因此,这一时节尤其要注重肾脏的保养。

于明介绍,在中医学中,黑色入肾,这一时节可适当多吃些黑色食物,有补肾益气的功效。如:黑豆、木耳、黑芝麻、黑米。此外,羊肉、鲫鱼、牛肉、核桃、板栗、芝麻、红薯、萝卜等温润的食物也很适合冬季进补。

“很多人在日常进补比较盲目,急于求成,这是不可取的,要注意‘慢调’而不能‘快补’。”于明介绍,冬季进补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盲目“进补”。

饮食上除了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还要注意少吃生冷的食物,要适当搭配动物蛋白或豆类,补充维生素,注意饮食的均衡性,保证营养的多样化。

“冬季要把阳气藏住,保暖是很重要的,尤其一些身体部位,这个时节是尤其不能露的,要着重做好保暖工作。”于明介绍。

首先要保暖的就是头部。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寒冬季节,头部暴露在外面,容易受寒邪侵袭,血管收缩,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等,甚至会诱发心梗、脑梗。所以,寒冬大家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很有必要。

人体后背正中,上至头顶百会穴,下至骶尾部的长强穴,都是督脉走行之处。

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因此,涵养阳气一定要防止项背部受寒。

尤其是老年人和一些体质较差、容易畏寒的人,可以穿衣时加戴围巾、加穿贴身棉背心,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

忽视腹部保暖也是很多人经常犯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喜欢穿短上衣的爱美女士,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腹部受寒后,容易出现胃脘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脾胃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尤其是脾胃虚寒型体质的人,不仅要远离寒凉食物,也要更注重腹部保暖。

冬天天气冷,阳气不足,有关节疼痛史的人也注意各大关节部位的保暖。必要时,可以佩戴护膝、护腕等保暖物品。

冬天露脚踝的人,大家一定都见过。在爱美的同时,却损害了 健康 。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脚被誉为“人体第二心脏”,也是在日常人们容易忽视的部位。

脚部血流缓慢,且皮下脂肪薄,保温性能差。脚部受寒,可能会引致腹泻、月经不调、痛经、腰腿痛等病症。

因此,冬季要保持鞋袜干燥,尽量穿厚一点的袜子。每天用热水泡泡脚。

天一冷就想吃火锅?年轻人不喜欢吃萝卜、白菜?早起去锻炼,还练到大汗淋漓?不少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其实都和冬季 养生 背道而驰,需要大家格外注意。

天气这么冷,约顿火锅吧。想必这是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入冬后频频出现的想法。但是,“小雪”节气后,饮食不宜过于辛辣,要少吃辛温动火的食物,麻辣火锅、烧烤、煎炸类食品等都不适应在这个季节吃太多。一周两三次的“火锅局”,要减少一些次数了。

萝卜和白菜是北方城市冬季最常见的蔬菜。一些比较挑食的人却对这两种蔬菜提不起兴趣。于明介绍,这两种应季蔬菜其实非常适宜这一时节食用,不仅富含大量维生素,且水分足,非常适合秋冬干燥季节食用。

很多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有晨练的习惯,且大多出门较早,这一季节要改变一下习惯了。因为,冬天要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再外出活动。同时,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发生在清晨,过早外出晨练,室外气温过低,血管快速收缩,容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建议大家在上午9点至10点,太阳升起且室外温度较高时外出锻炼。

同时,很多有锻炼习惯的人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这一点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是不可取的。不仅容易受寒伤风,还损伤阳气。

建议运动时以微汗为宜,可选择太极、八段锦、慢跑等较缓和的运动,且不要运动过量。

(供稿:常会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